在公立中学工作了36年的“教育农夫”沈茂德预备如何在这片崭新的、充满各种挑战“教育试验田”发挥光热?
作为在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学者和《家庭教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家庭教育的关注点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又为何屡次向家长强调人文阅读远远比奥数辅导重要?
带着这些疑问,外滩君有幸采访了这位有着浓厚校园情结的“教育农夫”沈茂德校长。
教育农夫 沈茂徳
人文阅读远远比奥数辅导重要
在某次教育论坛上,沈茂德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了家长十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沈茂德尤为强调:家长们要意识到,人文阅读远远比奥数辅导重要。
沈茂德说,近十年他一直在对大量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做深入的研究。“我是一个有36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很幸运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在重点中学工作,这让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优秀的学生。所以我越来越显性地看到,随着学段的增长,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越往上升,这种人文的力量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人文的力量?
从沈茂德的教育经历和对这些优秀孩子的个案的深入研究中他发现,一个孩子的发展,仅仅拥有“科学的翅膀”是远远不够的。所谓‘科学的翅膀’,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但在今天这样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句话已经行不通了。“事实上,我们还需要‘人文的翅膀’,这里面可能包括一个人的梦想、价值观、思维方式,还有他的情商等等。”
很明显,这些东西是不能考试也无法测量的。“凡是考试的东西可以考试,我都把它称为知识。数学一百分,这个叫知识。凡是可以评等级的叫技术,钢琴十级,小提琴八级这个都是技术。但是人文的力量是没办法考试,也没办法评等级的。但它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如果这声音够响亮,就会转化成一股力量。”
但我们一定需要这股力量吗?有人认为“我考高分、上名校得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似乎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在沈茂德看来“人文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
如果他可以凭知识技术获得很高的分数,他不一定能够走得很高,不一定能走得很远,你一定会看到的。凡是真正做出的成绩的人,他不是凭外在的压力,或者是功利的追求,而是靠着自己内心声音的指引。
”
沈茂德经常对学生说,没有梦想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我们可以纵观所有成功人士,对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进行一些个案分析,你一定可以看到,凡是这种成功人士,他一定是心中有梦的。他一定对某一个领域有无比投入的兴趣,无限的兴趣和无与伦比的执着追求。这样的人才,无论是比尔盖茨也好,马云也好,乔布斯也好,在他们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人文力量、梦想的力量对一个人发展的支撑。”
除了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人文的力量还能从哪里培养出来?
沈茂德认为,最基本的获得途径,便是阅读。“我们接触一本好书,其实就是有很多伟人的伟大思想和追求对话。我的小外孙虽然才四岁,我就一直在跟我女儿强调要关注他的阅读、游戏。”
“我一直对我女儿说,不要过分的去看重奥数。奥数这个东西,是在我们国家特殊社会背景和特殊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畸形的产物。奥数本身没错,假如孩子们喜欢数学,有一部分对数学有高度高度兴趣的人去学习奥术,钻研奥数,我认为这个没错。
但是当所有的孩子都来学奥数,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把奥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我觉得这个就错了。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要把高考的数学难度降下来。”
沈茂德说,现在孩子负担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太难了。“很多孩子就小纠缠在一些难得离谱的奥数题里苦不堪言,所以我一有机会和家长们交流,和孩子们交流,就在强调不能忽略了人文的那只‘翅膀’,要懂得平衡。我一直在倡导阅读,社会实践,名人课堂...”
沈茂德在天一中学做校长的时候,推出了一个项目叫“名人课堂”。天一中学每年会邀请各种各样的社会精英,包括院士、科学家、劳动模范、人民警察、白衣天使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精英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让他们看到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了解在任何领域想要做出成绩是都是不易的。
家庭教育首先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说到全民奥数热这个问题,沈茂德感慨道:“现在家庭教育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家长不承认孩子的差异性。比如看见人家学奥数,一定要孩子去学奥数,看见人家弹钢琴,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弹钢琴。他们始终的眼睛关注着别人的孩子,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孩子,盲目攀比,造成了极大的焦虑。”
什么的家庭教育?沈茂德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读懂自己的孩子。
“
每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不要用放大镜去看自己孩子的缺点,甚至有的家长用显微镜在看自己孩子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一直强调的是,要用望远镜去看看孩子的明天,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自己孩子的个性和长处。
”
哈佛大学有个教育学者叫加德纳,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这样几个基本点:
第一个,每一个人至少有八项能力。
第二个每个人的能力组合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最重要,每一个人都有两至三个强项。
第一个,每一个人至少有八项能力。
第二个每个人的能力组合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最重要,每一个人都有两至三个强项。
“有的孩子体育特别厉害,有的孩子数学特别厉害,有的孩子文学特别厉害,但是现在家长不再关注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和优势,他都在关注总分、名次。数学特别好的孩子,他的作文往往一般般,作文特别特别好的孩子,往往数学一般般。这就是人,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多元智能,希望孩子都像流水线都一个样,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如何看待成功与成长,也是家庭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沈茂德看来,成功与成长是两个概念。“我们的孩子,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就像一株小树苗,处于成长期阶段。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所谓的‘成功’,把考一百分,班级的第一名看做成功,这是错误的。家长们一定要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分析孩子今天比昨天有什么进步?今天他又有什么收获?今天他参加了什么活动?这个叫成长。”
通过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对其敏锐的观察,家长们一定可以发现孩子特别喜欢什么东西。“一定有小朋友,他是喜欢音乐,也有的小朋友喜欢科学,喜欢历史..前面所说的内心的声音和梦想其实并不是很遥远的东西。不是将来我要成为科学家、要成为一个领袖人物才能够被称为梦想,梦想也可以是一个小阶段的小目标。”
比如在幼儿园,有些小朋友喜欢小动物,有的小朋友喜欢画画,有的喜欢体育,沈茂德认为这就是孩子的梦想。“到了高中,孩子可能就要考虑喜欢哪个领域。有的小朋友他的机器人特别敏感,有的小朋友他电子特别敏感,有的小朋友对写作特别喜欢,一个人在梦想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全身心投入,他还会感到由衷地幸福。”
为什么中国缺少杰出人才?沈茂德认为这和我们现阶段价值观低迷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有着太多功利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忽略了人文的力量。”
而如果追溯这种狭隘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可能是因为家长们没有正确地看待成功和成长这件事。
中西融合非易事
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由南京外国语学校和英国国王学院学校两所全球顶级名校联合创建。虽说是一中一西相距上万公里的两所中学,在育人理念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认同和坚持全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于是两所学校的校长一拍即合,南外国王学院国际学校诞生了。
除了沈茂德任中方校长,学校还有一个执行外方校长:在世界三大洲工作过、担任多所国际学校校长的Craig Monaghan先生。
“我到这所学校来了以后,我的一个很重要工作指导思想就是‘融合’。外方校长带来了英国的教育经验,而我身上有着很深厚的中国教育理念,和长期出任中国校长的教育经历,我们这两种理念和经历,如果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就有机会办出很好的教育。”
沈茂德一直这样认为,最好的教育不是西方教育,也不是中国教育,而是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的融合。
那融合的过程中会有冲突吗?
沈茂德直言:“肯定会有。比如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学校活动,都有很多需要交流的东西。比如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的管理问题。
刚开始外方校长是比较强调手机放开使用的,但我是主张手机管理的。于是在实践中我们慢慢地摸索出这样一个方案,就是在学习时间里,IPad、手机和电脑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但进了宿舍我们是需要管理这些网络设备的。”
沈茂德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我们中国孩子,已经在中国文化里浸泡了很长时间。假如我们突然给他一个完全西方自由放松的环境,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上,尤其是数学教育上,沈茂德和外方教育管理团队也试图进行融合。
“中国校长认为中国人教数学很厉害,他们认为西方在数学思维上的教育是超过我们的,于是,我们是这样融合的:我们让一个中国数学老师和一个外教数学老师组成一个备课组,由他们两人来共同完成数学教学。力图将我们中国人在计算教育上的强势,和外教在思维教育上的强势结合起来。虽然尙处探索阶段,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采访的最后,沈茂德说,把这所学校办好,是最基本的一个目标。“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梦,就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能够把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文化与中国的教育融合成一个有个性、有特色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的革新做出一定贡献。当然,这条路会很长,任务也很艰巨。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已经开始了。”
外滩教育联合三届美国奥数冠军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
推出《小学生数学思维入门课》
让孩子快乐学数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