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能够协调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在餐桌上用筷子精准地夹住自己想恰的菜、摊在沙发上熟练地用大拇指划过手机屏幕,毫无疑问,这是神经系统与肌肉之间有默契的配合。
这看似平淡无奇简简单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一套复杂巧妙的机制。
下面让我们抽丝剥茧,了解一下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的肌肉细胞分为三类: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心肌(Cardiac muscle)、平滑肌(Smooth muscle)。
其中骨骼肌是随意肌(voluntary muscle),即可以随我们的意识随意支配的肌肉。而平滑肌和心肌属于不随意肌(involuntary muscle),我们无法自由控制。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心肌(Cardiac muscle)
平滑肌(Smooth muscle)
通过仔细观察上图,我们能够发现骨骼肌和心肌细胞都具有着明暗相间的条纹,因此骨骼肌和心肌又称为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那么这些条纹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骨骼肌的结构
将骨骼肌层层剥开,我们最终能得到许多条肌纤维(muscle fiber)每条肌纤维即一条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纤维为骨骼肌收缩的最小单位,呈细长的圆柱状,直径从10-100μm不等,长度一般为10cm,当然,在一些比较长的骨骼肌中,例如大腿上的缝匠肌,一些骨骼肌纤维长度可达30cm。骨骼肌纤维内含大量的肌原纤维(myofibril),每条肌原纤维贯穿肌纤维全长,它们直径约2μm,在一条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数目可多达上千条。
每条肌纤维除了富含肌丝还存在着成百上千个线粒体,大量的线粒体能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肌节的结构。图中绿色的细线为细肌丝,细肌丝之间与其平行且相间排列的紫线为粗肌丝。每个肌节由Z线分割开来。
接着,肌纤维可被纵向分为更小的片段,称为肌节(sarcomere)。肌节包含细肌丝(thin filament)和粗肌丝(thick filament)两种肌丝(myofilament)。
正是由于粗细肌丝有序的排列顺序,让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具有明暗交替的条纹。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上图为一个肌节的图片。
颜色最深的两条线为Z线(Z disc)。两个肌节之间由Z线分割开来,Z线是由交错分布的细肌丝形成的锯齿状边界。
中间颜色较深的区域称为A带(A band)也叫暗带。这是由于在该区域粗肌丝和细肌丝重叠分布,导致该区域的颜色较其它区域的颜色更深。
A带中间浅而窄的区域称为H区(H zone),此处仅有粗肌丝分布。H区中间能够区分出一条着色较深的暗线,这条线称为M线(M line)。
在相邻A带之间的浅色区域称为I带(I band),此处仅有细肌丝分布。
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横纹肌明暗交替的条纹(即A带和I带)就是由于粗细肌丝相间排列形成的。
通过观察肌节的横截面图,可知每条肌丝均呈六角形排列,且每条粗肌丝由呈六角形排列的6条细肌丝包围。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或称肌纤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或称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和肌钙蛋白(troponin)三种蛋白组成。
每一条细肌丝的主干,即肌动蛋白链由两条相互盘绕的双螺旋链组成,每经过7个肌动蛋白分子的长度,这个双螺旋链就旋转半圈。
原图来源于:http://library.open.oregonstate.edu/aandp/chapter/10-2-skeletal-muscle/
原肌球蛋白镶嵌在肌动蛋白双螺旋链形成的凹槽中。每个原肌球蛋白的尾端存在一个肌钙蛋白复合体。每个肌钙蛋白复合体由三个亚基组成,分别是:负责与钙离子结合,使TnI构象发生变化的肌钙蛋白C(TnC)、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肌钙蛋白I(TnI)、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肌钙蛋白T(TnT)。
粗肌丝几乎全由肌球蛋白(myosin)组成,一条粗肌丝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
肌球蛋白属于一种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它能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进行运动。肌球蛋白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构成。肌球蛋白的“球头”从粗肌丝主干表面伸出,形成横桥(crossbridge)。在它的两个头上分别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结合位点,分别是与ATP结合的位点以及和肌动蛋白结合的位点。
肌联蛋白贯穿粗肌丝,连接着Z线和M线
粗肌丝通过肌联蛋白(Titin)稳定地固定在细肌丝之间。
啊没错这个肌联蛋白就是曾在网上疯传一时的世界上最长单词... ...不过其真实英文名,就是括号里的Titin。但如果是按IUPAC的命名规则命名的话,也确实能够造出一个长达189819个字母长的巨无霸单词。
同时,肌联蛋白也是已知的最大蛋白质。
图片来源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左明雪 p70
当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引起肌钙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使得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暴露出结合位点。此时肌球蛋白就能够和肌动蛋白进行结合了。
图片来源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左明雪 p70
肌纤维(即肌细胞)的内质网特化形成了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肌浆网是由许多纵管(longitudinal tubule;L)相互连接沟通形成的网状结构。构成肌浆网膜的蛋白质有80%是钙泵,可逆浓度梯度将肌浆(肌细胞细胞质)中的钙离子泵入肌浆网内,使肌浆网内的钙离子浓度高出肌浆数千倍。因此肌浆网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钙离子。纵管在Z线附近变宽且相互吻合,形成终池(terminal cisternae)。
可以看到纵管在Z线附近变宽且相互吻合形成终池,且z线夹在两个三联体(下文由详细介绍)中间。
横管(transverse tubule;T)或称T管,系由肌细胞细胞膜在A带和I带连接处内陷形成,因此在每一段肌节中都存在着两处T管的凹陷点。
T管与肌膜通过小管连接(具体构造如下图),所以T管是与外界的细胞外液相通的。T管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钙离子通道,称为L型钙离子通道(L-type calcium ion channel),亦称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DHPR),是一种对电压敏感的蛋白质。
分属于两个肌节的相邻两个终池,之间以T管间隔形成称为三联体(triad)的结构。
肌浆网膜上存在另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钙释放通道(calcium ion release channel),或称为ryanodin受体(RYR)。RYR与T管膜上的DHPR呈完全镜像相对。
这就是肌肉的详细结构啦。重头戏来了!接下来来介绍肌肉是怎么收缩的,即肌丝滑动模型(the sliding filament model of muscle contraction)!
肌丝滑动模型
使这复杂而又神奇反应开始的是你的想法,你的意识。
当你想要用你的手拿起一杯卡布奇诺时,大脑皮层会发送电信号,沿着运动神经一路下行到你的胳膊中的肌肉细胞与其形成的突触处。
此时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到突触间隙,当ACh与突触后膜上的配体门控钠离子通道结合时,钠离子通道便会打开,部分Na+内流,创造出分级电位。当膜电位大小超过阈电位时,便会使大量钠离子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处的动作电位沿着肌膜传递到T管,T管膜的除极化便会激活其膜上的L型钙通道(DHPR),引起钙通道开放,使外液少量Ca2+内流进肌浆中。接着DHPR构象的变化会与终池膜上的钙释放通道(RYR)的开放相偶联,促使RYR开放,大量的Ca2+涌入肌浆。
当肌浆内的Ca2+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涌入的Ca2+会与肌钙蛋白的TnC亚基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使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链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暴露出肌动蛋白上能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使横桥的球头能够与肌动蛋白结合。
原图来源于:http://library.open.oregonstate.edu/aandp/chapter/10-3-muscle-fiber-excitation-contraction-and-relaxation/
接着肌球蛋白的ATP结合位点会将ATP水解为ADP和磷酸(Pi),使横桥头部发生转动,球头会沿着肌动蛋白链向前移动约10nm到达另一个(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的附近。此时ADP和Pi仍然紧密地结合在横桥上,横桥处于一种高势能状态。由于Ca2+与肌钙蛋白相结合,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此时肌球蛋白的球头便能与另一个结合位点结合在一起。当Pi从肌球蛋白球头释放时,会引起横桥头部构象发生改变,使球头拖动细肌丝(肌动蛋白丝)向M线滑动约11nm,在此过程中,ATP中储存的活跃的化学能便从横桥的势能转变为向前滑动的机械能。
横桥与细肌丝的结合、解离、复位,然后再与细肌丝上另外的位点结合,出现新的扭动的往复活动称为横桥周期( crossbridge cycle )。最后ADP从球头上释放,预示着一次横桥周期完成,能够进行下一次收缩活动了。
用文字描述可能比较难理解,配合下图一起食用效果更佳哦!
图示为横桥周期
肌肉的收缩,就是通过横桥的往复摆动完成的。你就能拿起卡布奇诺,痛快地喝上一口了!
当ATP与肌球蛋白头部的ATP结合位点结合时,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亲和力减弱,球头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分离。若肌肉中所有横桥都处于这种状态,则肌肉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肌肉的舒张与Ca2+返回到终池和局部电位的停止有关。随着胆碱酯酶将ACh从神经肌肉突触处水解,T管中的局部电位消失,终止了Ca2+的释放,肌质网纵管膜上的钙泵开始了主动转运。此钙泵是一种钙离子-ATP酶,它能分解ATP并释放能量,迅速将肌动蛋白附近的Ca2+逆浓度梯度泵回到肌质网终池内,保证每一次动作电位仅产生一次Ca2+的脉冲式快速释放。
这便是肌丝滑动模型,肌肉收缩、动作产生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左明雪 p72
By基粒类囊体
感谢协助:Butyl羧基,Victor Von Doom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scishow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4版)》左明雪
http://library.open.oregonstate.edu/aandp/chapter/10-2-skeletal-muscle/